位置: 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会议资讯

【会议资讯】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第三届学术年会——第一分会场“义务教育新课标视野下的幼小课程衔接”专场活动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4日




2025年4月24日,第一分会场“义务教育新课标视野下的幼小课程衔接”专场活动在绍兴市柯桥区柯岩中心幼儿园顺利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140余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参会。


出席会议的有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专委会主任、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甘剑梅,舟山市新城尚东幼儿园园长娄敏,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委会副主任、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邵爱红,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委会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讲师聂洋溢。


本场活动由绍兴市柯桥区柯岩中心幼儿园傅连芳老师和王英老师主持,围绕义务教育新课标视野下的幼小课程衔接展开探讨,包括园所参观、经验分享、观点报告、主题论坛等环节。


图片


图片

园长致辞


活动伊始,柯岩中心幼儿园傅连芳副园长致辞并介绍园所发展情况。柯岩中心幼儿园作为浙江省一级幼儿园、现代化幼儿园,具有40多年的办园历史,幼儿园以“办一所充满期待的幼儿园”为愿景,以培养“有根的未来小公民”为育人目标,始终秉持“尊遵同行·玩学共长”的教育理念,依托“柯岩鉴湖”的文化意象,创设具有柯岩韵味和儿童趣味的酷玩游戏区,让幼儿玩中育情、玩中明理,玩中有担当。


图片


图片

园所参观


在“幼小课程衔接”主题园所参观活动中,柯岩中心幼儿园以“对话·共生”为核心理念,重点展示了与柯岩中心小学协同推进的幼小衔接创新实践。双方通过多维度课程共建、跨学段深度教研协商,以对话共建支持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生动诠释了幼小衔接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创新。在活动现场,参会代表实地观摩了幼儿园酷玩游戏和小学研学活动,沉浸式体验幼儿在多元课程场域中,如何依托丰富的资源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过渡与适应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经验分享


柯桥区柯岩中心幼儿园王英园长基于“对话理论”,系统阐述了柯岩“双向对话”幼小衔接模式的实践探索。该模式通过柯岩中心幼儿园与柯岩中心小学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多维度课程融合与跨学段深度合作,形成了儿童成长的支持网。在实践中,双方秉持“双向奔赴”理念,通过共设文化目标、聚焦衔接对象、坚守教育信念,运用对话式学习、课程共建、多元评价等方法,凸显了儿童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图片

柯桥区杨汛桥幼儿园金小红园长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结合园本“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活动,分享了基于幼小衔接的浸润式劳动路径探索经验。金园长基于培养幼儿自主性、胜任力与归属感的目标,系统阐述了探索幼儿自主性发展与学习品质培育的双向促进机制,创新性地采用情境化活动设计、游戏化劳动体验及家园社协同育人等策略,为幼儿实现幼小平稳过渡及终身发展筑牢根基。

图片


图片

专家点评


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专委会主任、浙江师范大学儿童与发展学院副教授甘剑梅和舟山市新城尚东幼儿园园长娄敏对园长们的分享进行了点评。

甘剑梅副教授指出,应以对话为核心,以理念共享为关键构建幼小衔接的生态路径。她对柯岩中心幼儿园的三阶渐进式课程设计及持续性实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通过积极对话与合作实现了教育的连续性与共生性,为儿童创设了自然生长的教育环境。针对杨汛桥中心幼儿园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的劳动路径探索,甘老师指出其在解决幼小衔接“能力断层”问题中的突破性作用,认为该园采用的“真实性任务驱动”范式为义务教育新课标背景下的幼小课程衔接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图片


娄敏园长肯定了柯岩中心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并总结出三大亮点:其一,设置专属活动区域,重视体能培养;其二,环境美观布局精巧,每个角落都蕴含教育价值;其三,秉持先进理念,以对话与协同为核心,构建了幼小衔接生态体系,使环境真正成为促进幼儿成长的“第三位老师”。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娄园长建议,幼儿园与小学可搭建“动态成长带”,系统收集并共享幼儿三年的关键经验与评价信息,形成连贯的学生成长档案,进而帮助小学教师精准把握每位新生的发展脉络,为儿童提供更具延续性的教育支持。


图片


图片

主题论坛


在下午的主题论坛中,杭州市萧山区新塘第一幼儿园王梦佳老师以《九宫格管理单:基于提升幼小衔接效能的新载体应用研究》为题,分享了其运用移动型、发散型可视化支架,帮助幼儿进行规划与自我评价的实践,通过构建四型支架、四类内容、四策推进、四制评价的系统框架,有效促进家园校三方协同,提升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杭州市萧山区悦章幼儿园柴懿玮老师聚焦《职责地图:义务教育新课标视阈下幼小衔接生活准备的实践路径研究》,针对幼儿生活准备问题,创造性地引入RACI责任矩阵理论,开发“职责地图”工具,通过搭建“智慧屋”多场景观察平台,形成了培养幼儿收纳能力的完整闭环体系。


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受降幼儿园蔡凌霄老师以《幼小衔接学习准备视角下大班幼儿的深度学习:困境、原因与路径》为题,强调要从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维度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通过感知学习、比较学习、创造学习等路径,助力幼儿积累经验、激发内驱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江山市江东科技幼儿园余燕娟老师基于《双向衔接·三维协同·双轮驱动:义务教育新课标下幼小衔接的创新路径探索》,聚焦幼小联动中的“信息孤岛”问题,以双向衔接、三维协同、双轮驱动为框架,提出了精准教学、教研共融等策略,助力新课标教育质量提升。


天台县赤城街道中心幼儿园许敏霄老师以《基于家庭参与能力清单的幼小衔接质量提升实践》为题,秉持三方同心理念,构建起“同心同行育人共同体”,打造园所主导、家庭尽责、小学联动的共生生态,推动家庭成为教育主阵地。


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莫娇老师分享了《促进幼小科学衔接的家园校课程群建设探索与思考》,针对校际互责等难点,从教师培训、双向教研、幼小课程设计三方面切入,通过编制三类课程、建立教研机制、设计适应课程等举措深化幼小衔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任娟美老师聚焦幼小衔接难点,介绍了《互通·互助·互惠:教研赋能幼小衔接的县域实践》,通过编制教师培训课程、对比课程目标推动学科融合,并设计幼小双向课程以缓解入学适应焦虑,深化衔接内涵。


浙江省平湖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包亚燕老师以《儿童发展为本·由聚至构推进——幼小科学衔接的区域实践与探索》为题,依托“行政+教研”模式构建园、校、家庭、社区衔接共同体,强调课程双向互动与教研协同,通过动态评估机制和衔接联盟解决共性问题,最终实现多方共融。


图片
图片


图片

专家点评


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委会副主任、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邵爱红和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委会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讲师聂洋溢对教师们的观点报告进行了点评。


邵爱红老师强调,幼小衔接需聚焦儿童适应新环境时的自我驱动与问题解决能力。教育者应通过日常教学培养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为其顺利过渡到小学奠定基础,同时,需推动幼儿园与小学多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为儿童提供连贯的教育体验。幼小衔接的核心目标在于激发儿童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以自我效能感培养为根基,助力儿童从容应对小学多样化的学习情境。


聂洋溢老师充分肯定了当前实践中在幼小衔接主体,幼小衔接内容、幼小衔接方式、幼小衔接过程上所呈现出的新样态,如从成人主导走向儿童为本;从学科知识准备走向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和适应;从形式衔接走向深度联动;从节点事件走向长程准备等。她还强调幼小衔接应关注儿童个体差异,通过开发差异化的支持工具,进行个体化评价等方式,助力每个个体顺利有效地衔接。


图片
图片


此次活动汇聚多方智慧,全面呈现了区域和园所层面幼小衔接的创新实践与探索成果,这既是对现有实践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推动幼小衔接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的全新起点。


图片


图片

END

图片

撰稿人| 绍兴市柯岩中心幼儿园 陈佩琦

审稿人| 秦元东 聂洋溢

编辑| 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