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会议资讯

【会议资讯】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第三届学术年会——第三分会场“产出导向理念下的课程评价”专场活动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4日

2025年4月24日,第三分会场“产出导向理念下的课程评价”专场活动在绍兴市柯桥区鉴湖幼儿园顺利举行,吸引了来自省内外130余名幼教同仁参会。


出席会议的专家有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委会主任、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秦元东,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社区与社会教育专委会委员、杭州市拱墅区幼教教研员俞春晓,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社会服务部部长郭丽璟,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评价专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汤肖丽,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委会委员、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讲师张晓敏,绍兴市柯桥区幼教教研员沈国香。


本场活动由绍兴市柯桥区鉴湖幼儿园副园长刘媚主持,包括沉浸式园所参观、经验分享、主题论坛、专家点评等环节,全方位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对话的专业场域。


图片
图片


初入幼儿园,大家纷纷被展板上的“来宾请回答”二维码吸引驻足——这是幼儿园特别设计的互动,通过扫码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实践困惑调查》,既巧妙呼应了会场主旨,又为后续研讨提供了真实鲜活的评价数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园长致辞


图片


会议开场,绍兴市柯桥区鉴湖幼儿园赵一闻园长以《在鉴水云栖处,看见那个那个岛》为题,围绕鉴湖幼儿园“润养”的教育理念,以四组文化基因解构园所文化:讲历史传承,看新园风景,品文化内涵,找教育答案。经由赵园长娓娓道来的讲述,这座浸润鉴湖文脉的教育之岛,已在每位聆听者心中生根。


图片


园所参观


图片


接下来,各地代表手持参访地图与护照,开启了沉浸式园所参访之旅。幼儿园精心设置三重交互体验:每个参访点配备专业讲解视频,走廊转角设有特色鉴幼风景印章,环境中暗藏动态课程评价线索的二维码。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让参访者直观地感受到幼儿在学习中留下的可视化成长轨迹。


在各个活动区,参访者与幼儿自然互动,为幼儿的纯真自信所感动。这样的空间漫游,生动展现了幼儿园如何通过环境创设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创造,呈现了其富有特色的育人模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经验分享


图片


在经验分享环节,首先,绍兴市柯桥区鉴湖幼儿园的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视角分享了产出导向理念下的课程评价实践。业务副园长吴斌老师从园级教研层面,介绍了幼儿园“三维四阶”课程评价模型,通过目标校准、活动实施、证据判断和反思迭代四个阶段,从活动、幼儿、教师三个维度,实现课程提质优化、幼儿精准发展和教师专业提升。教研组长王芳老师从年级教研组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基于“三维四阶”理论,以儿童锚、目标锚、活动锚、判断锚、反思锚为抓手的实践模式,依托过程性数据采集与阶段性校准,实现课程评价的持续优化,促进教师形成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力与循证决策的专业素养。苗潇婷老师则是从班级教研的视角出发,以中班幼儿“寻找彩虹”主题活动为例,分享了OBE理念下的实践经验。她通过逆向设计,将幼儿兴趣转化为系统的探究活动,并借助动态评价与反思调整,促进幼儿观察、记录、合作等维度的科探能力生长,最终实现“以终为始”的幼儿发展目标。


其次,柯桥区稽东镇中心幼儿园金海英园长基于OBE成果导向理念,分享了“一核·三阶”微项目评价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幼儿“自主、自信、自力、自新”的“四自”目标为核心,通过前置性评价锚定需求、过程性评价嵌入“循证—诊断—优化”循环、结果性评价多维复盘,形成动态闭环。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实现了“以评促学”的教育目标、更促进了课程内容与儿童发展的协同共进,最终形成了良性的教育生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专家点评


图片


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委会主任、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秦元东副教授和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社区与社会教育专委会委员、杭州市拱墅区幼教教研员俞春晓对老师们的分享进行了精彩点评。


秦元东副教授强调幼儿园需平衡幼儿兴趣与目标意识,针对实践中的课程随意化以及课程评价中目标缺失等现象,提出课程评价要坚持产出导向,围绕目标、证据、判断等课程评价三要素,构建“以幼儿发展评价为主体,活动质量与教师发展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评估体系。在尊重幼儿兴趣的同时锚定目标,优化课程与儿童发展的动态适配。


俞春晓教研员充分肯定了幼儿园的动态评价实践,她强调要优化评价工具,建立“课程目标—儿童发展”的双向衔接机制,推动课程持续改进,支持儿童个性化发展,最终实现“以评促教”目标。


图片
图片


主题论坛


图片


在下午的主题论坛中,杭州市滨江区湖畔幼儿园华春雅老师分享了幼儿园“导航式评价”的创新实践。该评价体系以成果导向教育(OBE)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目标—场域—方法—工具”四层评价框架,实现从课程目标到评估实践的精准对接。这种评价体系特别注重在真实情境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与发展,为幼儿园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杭州市西湖区天虹幼儿园仇红凌老师则从“展评、思评、量评”三个维度分享评价策略,通过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有效助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图片
图片


湖州市德清县地理信息小镇幼儿园王春老师以“探秘文化长廊”等项目活动为例,阐述了启航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实施与探索。杭州市滨江区明月江南幼儿园吴珊老师分享“三YI”画像研究,针对托班课程评价痛点,构建以“怡、仪、宜”为核标的评价体系,设计表单与三彩模型,以评价促进课程优化。


图片
图片


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第一幼儿园孙永芳老师以 CIPP 评价模式为导向开展幼儿园主题课程四阶探索,实现教师评价专业化与幼儿发展科学化的双向提升。宁波高新区第五幼儿园杨琼老师基于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通过开发可视化工具并实施动态调整,有效破解游戏化课程中评价维度偏差与工具僵化问题。


图片
图片


绍兴市镜湖第一幼儿园叶盈老师以搭建大棚为例,探索“四环联动”生长型评价法在幼儿项目活动中的应用。温州市乐清市机关幼儿园张新琴老师构建了兼容乡村特质与未来需求的幼儿发展指标框架及课程化闭环体系,借助动态评价与三方协同机制推动课程迭代与教师成长。


图片
图片


专家点评


图片


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评价专委会副主任、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汤肖丽和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讲师张晓敏对老师们的观点报告进行了点评。


汤肖丽副主任围绕评价的目的、主体、内容、方法及结果应用五个核心问题,深入探讨了评价与课程目标的紧密关联、工具库的灵活运用、动态化采集策略以及尊重幼儿发展规律的重要性。她强调,评价应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倡导多元化评价主体与方法,以及常态化自我评估。


图片


张晓敏老师对各园所因地制宜的课程评价探索实践给予高度认可,并围绕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系统性评价工具动态调整及技术赋能等方面提供了专业指导。针对“构建完整的质量评价闭环”及“深化评价结果的反哺机制”等关键问题,她提出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思考框架,为完善评价生态系统提供了专业化的行动路向。


图片


本次专场活动汇聚了各地园所的创新实践智慧,深入探讨了产出导向理念下的课程评价标准制定、工具开发与实施策略等关键问题,充分展现了以评价为引擎推动课程质量提升的实践智慧。这种以评价为支点撬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式,将持续引领幼儿园走出一条基于实证、立足反思、追求卓越的内生发展之路,也必将推动学前教育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图片